
新闻标题是稿件的“门面”,这张面孔可以灵动俊俏,也可以周正大气,但不能面目模糊,毫无辨识度。要在标题中凸显稿件的特色和亮点,通过设置问题来“勾”起读者的兴趣是一个好办法。可以通过设问,把悬念设置在标题里;也可以通过对比“埋”下不符合常理的矛盾冲突,甚至拿掉逻辑链条中的一环巧妙“留白”,不着痕迹地抛出问题。好的标题,往往不会“敞开大门”让读者一览无余,而是给读者一把钥匙,吸引他们去文中解开更多“谜题”。
标题日改,每月一得。本期推文分享新华日报编辑出版环节对5月来稿标题的修改制作案例,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新华日报》5月标题修改摘录
来稿标题:
从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看前沿科技“风向标”
AI赋能千行百业驶入快车道
见报标题:
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专家探讨AI载体如何实现通用化产业化
要有智能的“脑”,也要有动人的“心”原标题的“风向标”和“快车道”都是虚指的概念,而且在报道中极为常见。改后,肩题着力提升信息浓度,点明会议探讨重点内容;主题提炼新闻内核,形象化地表现AI的作用。肩题主题不再平均用力,让这则新闻的标题不再“千人一面”,有了区分度。
来稿标题:
“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撬动名小上演“课堂变形记”
让课堂,从保障“受教育权”向凸显“学习权”进阶
见报标题:
南京一小学探索“同在、同学、同成长”新教学模式——
“同学课堂”,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
原来的标题着重描述课堂的特点,却反而忽略了课堂本身,就好比上来就介绍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却忘记介绍他的姓名。改后在主题中让“同学课堂”来个正面亮相,以“学习主动权”概括原标题中保障“受教育权”向凸显“学习权”进阶的概念,然后在肩题中点明“同”的三个含义,结构更清晰,主次更分明。
来稿标题:
“五一”期间全省营业性演出带动文旅消费5.62亿元——
拥抱“演出经济”,捕获新流量密码
见报标题:
“演出经济”,热闹背后找“门道”
普通的通讯和深读是有区别的,原来的标题如果是2000字左右的通讯完全没问题,但是作为3000-4000字的深读标题,则少了一些“留白”的韵味。深读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在标题中体现这种导向,就需要做减法——“带动文旅消费5.62亿元”是“热闹”,文中自有交代,写这篇深读是为了找“门道”,引发读者的思考。
来稿标题:
徐州:焕新历史街区 唤醒城市记忆
见报标题:
“彭城七里”,往事千年不如烟
这是“文化中国行”系列栏目的其中一篇,稿件的文字气韵与城市文脉相得益彰,因此在标题制作中,也更加注重与稿件气质匹配。原稿标题“严肃方正”但缺少些生动性,改后提炼历史街区的概况,将“彭城”与“七里”结合,“往事”与“千年”碰撞,既穿插时空概念,又契合稿件文字风格。
来稿标题:
火热户外季,各地纷纷解锁“体旅融合”新玩法——
走!一起跟着运动去旅行
见报标题:
火热户外季,时尚新玩法——
体旅融合消费潮,江苏如何接大单
“体旅融合”是这篇稿件探讨的核心,但是并非新闻的最终落点。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户外运动热潮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江苏的做法,在标题中也应有所体现。通过“消费潮”和“接大单”,改后标题更明确是站在党报的立场,思考这一波热潮中江苏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
来稿标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里的神奇新材料——
“六边形战士”碳纳米管走进生活
见报标题: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致力尖端新材料碳纳米管研究
比头发丝还细,200根就能拉动一辆车
“面面俱到”还是“一招鲜”?这一组标题对比体现了记者和编辑的不同选择。原稿中以“六边形战士”来比喻碳纳米管性能之全面,但是“走进生活”显得有点“不够打”。改后的标题用“比头发丝还细”反衬“拉动一辆车”之韧,只突出一个特点,反而增加了产品的“记忆点”。
来稿标题:
构建具有“工”字特色的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
制度发力,摁下工匠人才培育“快进键”
见报标题:
我省构建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
“企业怕评工匠”值得关注
原稿肩主标题中“工匠人才培育”各出现一次,这对于“寸字寸金”的标题来说,是比较遗憾的。改后首先用引体交代清楚江苏在做的事,然后以主标题中一个奇特的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明明是好事情,为什么企业会“怕”?悬念突出了,阅读量何愁不涨?
来稿标题:
两岁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成“网红”
见报标题:
正式开放才两年多,却已晋升为博物馆界的“网红”——
有料有味也有趣的南京城墙博物馆
原标题中“两岁”和成为“网红”,反差感是有的,但是没有进一步延伸。改后标题利用两者的反差制造悬念,然后通过主标题的“有料有味也有趣”,填补了逻辑链条,回应了这个新博物馆引起关注的原因。
来稿标题:
2024“南京人才日”系列活动启动
向四海英才发出“牵手之约”
见报标题:
2024“南京人才日”向四海英才发出牵手之约
服务“量身定制”,求贤“无问西东”
原稿标题比较像消息的标题,对于通讯来说,用肩题足以把新闻事实讲清楚,主标题的制作可以更多考虑事件的核心、亮点、意义。改后标题采用对仗的形式,前半部分凸显精细体贴的服务,后半部分体现不拘一格的胸襟,其中“无问西东”借用了清华校庆电影的名字,为稿件中南京在清北等知名高校求才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
来稿标题:
如皋东大街:古韵融今风 老城焕新颜
见报标题:
如皋东大街既有历史厚重感也有热闹烟火气
尊重“前人” 关爱“今人” 善待“后人”原标题的“古”与“今”、“老”与“新”形成两组对比,但是都比较常见,没有“别开生面”的感觉。改后,引题“画”出一条“时间轴”,用“历史厚重感”和“热闹烟火气”代替原来的两组对比,然后主标题把镜头主体对准“人”,时间坐标从过去滑到现在,最终指向未来。
来稿标题:
婚恋教育进课堂,高校引导学生培育健康婚恋观
见报标题:
我省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婚恋文化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懂爱”是素养,“会爱”是能力
婚恋教育指导学生培养婚恋观——原标题比较直白,但是过于“老老实实”了。改后标题首先是引入了课程的效果“受到学生欢迎”,顺势为主标题留白——婚恋课讲了什么吸引学生来听?于是,“懂爱”“会爱”解答这个疑问,也拎出了课程的核心价值。
来稿标题:
2023年度法律援助十优十好案件昨发布
为弱者“撑腰” 让无力者前行
见报标题:
2023年度法律援助“十优十好”案件发布
一起找不到肇事人的高空抛物案这样胜诉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时隔20多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金句依然让人印象深刻。但也正是想回避这一“金句”的锋芒,编辑在标题的修改中另辟蹊径,在“十优十好”案件中找出最具矛盾冲突的一个“点”,于是产生了改后的这个标题。
来稿标题:
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负责人现场回应群众关切——
哪些“小细节”堵住看病就医“大民生”?
见报标题:
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负责人现场回应群众关切
号脉“烦心事”,对症开出“便民方”
对于读者来说,“医院负责人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引题已经可以猜出新闻的大致内容。主标题传递信息的“压力”减轻了,但是“吸睛度”不能打折扣。改后的标题借用“号脉”“开方”这两个与就医相关的比喻,提升趣味度,体现解决民生急难愁盼的核心内容。
来稿标题:
以奔头促劲头,让社区工作“香”起来
见报标题:
给奔头添甜头,让社区工作更有劲头
原标题中出现了两个“头”,是一个小亮点。编辑顺着这个思路,强化有趣的重复,同时结合文章内容,在“奔头”和“劲头”之间,再穿插一个“甜头”,让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紧凑。
来稿标题:
全省47个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创平台,怎样为产业发展“撑腰”
见报标题:
全省47个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900多家企业
用好质检“利剑”,为产业发展“撑腰”
原标题是一个问句,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提前出现在了肩题中,所以不能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编辑在修改中放弃设问,单刀直入,点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通过质检支撑产业发展。
他山之石
5月8日
《浙江日报》3版
一个大市场正焕发新生——
以旧换新,旧货去哪了
我们常说,大道至简。有时候,标题制作也讲求至简,但是前提是言简意赅,以正常的逻辑吸引读者。这个标题的肩题实在,自然地呼应主题。而主题鲜明提出了人们关心的“旧货去向”问题,主题肩题浑然一体,没有废话,干脆利落,让人印象深刻。
5月14日
新华社电讯稿
摘掉“小眼镜” 杜绝“小胖墩” 挺直“小背脊”——
学生常见病如何“多病共防”?
这篇电讯稿以“小眼镜”“小胖墩”“小背脊”这“三小”来概括孩子们的常见病,标题形象直观,贴合孩子的现状和家长们的感受,三组词排比,又显得大气有力。
5月16日
《青海日报》1版
一顶蒙古包 倾尽半生情
——“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三
该报道讲的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夸多传承保护制作蒙古包手艺的故事。“一顶蒙古包”,代指制作搭建蒙古包的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地域特色、游牧文化色彩。“一顶”对“半生”,小与大的对比,使故事感拉满,更具可读性。
5月21日
《中国青年报》2版
探秘“星空下的村落”大河村遗址
5000年前的“三室一厅”长什么样
标题合理使用修辞手法,将5000年前一处史前人类居住基址比喻为现代意义上的“三室一厅”,实现了新闻的故事化包装,容易与读者共情。
5月23日
《浙江日报》4版
G3京台高速江山服务区附近主线频繁封道遭车友质疑
开车过此地,怎么总让进服务区
《解放日报》7版
上海一家公益机构发起“游戏素养计划”,带领青少年重新认识游戏
孩子沉迷游戏,不如让他设计游戏?
两稿讲的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都将问题本身做到标题里面,这样的做法能快速引起读者共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浙报的标题抛出了问题,答案需要读者在文中寻找;解放的标题则将解法也放入其中,虽用了问号,但表达的有探讨之意,相对比较柔和。这组稿件都是问题导向,标题相对好做,但也有不同的做法。笔者认为,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时,既要对读者的情绪有呼应,也要站在党报立场琢磨如何将一些情绪柔化、让讨论趋于理性,更好地发挥报道的解困作用。
标题制作,应克服“长、空、假”,力求“短、实、新”。这既看记者采写功力,更考编辑业务水平。本期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系作者: 话小柚 投稿发表,话媒盒子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话媒盒子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内容标题:《标题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
内容链接:https://www.huameihe.com/565.html